当今流通的硬币大都呈圆形,与古代广泛流通的铜钱相比,明显缺少了中央那个方形的孔洞。那么,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古代的铜钱不直接铸造成圆形,偏偏要留下一个孔呢?
事实上,每一枚铜钱在铸造时能够节省出一小块方形的原材料。设想一下,若全国所流通的铜钱都能如此,每年便能节省下无数的原材料。这种节约的设计在秦朝初年正好与社会经历战乱后的恢复、发展阶段相契合。
铜钱中间的孔洞使得可以通过绳索将其串联起来,后来还发展出了称作“一贯钱”、“一吊钱”的计数单位,意即一千个铜钱。若铜钱没有这个中孔,自然无法穿起来,也就不会有此类独特的计数单位形成。
展开剩余71%古人常把出差费用称作“盘缠”,这名称的由来其实也与孔有关系。出行时需要携带大量铜钱,一种实用的方法就是将铜钱穿成串后缠绕在腰间,既方便携带,也避免引起盗贼的注意。由此,人们逐渐将出行所需的钱称之为“盘缠”。
如今提到的铜钱,通常是指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的方孔圆钱。在这之前的货币形式多样,诸如布、刀、贝,还有圆形孔的铜钱,实在是混乱不堪。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铸币的技术。
铸币的过程是将融化的铜液倒入特定的模具中,待其冷却固化后便铸成了钱币。然而,那时候的铸造技术尚未成熟,铸造出来的钱币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圆形方孔铜钱的设计就是为了在当时不完善的铸币技术与实际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铸造过程中,铜液容易外洩至边缘,使得铸出的钱币形状不规整,因此需要进一步打磨。如果一个一个地进行打磨,显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中间有孔的设计,可以将多个铜钱串联在一起一起打磨,这样就省去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方孔而不是圆孔呢?如果是圆孔,串联在一起的钱币容易滚动,这样反而不利于打磨。而若用方孔,可以借助方形的木棍或铁条将铜钱串联起来,从而确保在打磨过程中,它们不会轻易滚动。
尽管随着铸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清朝末期,圆形方孔铜钱仍然被广泛使用简直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看似简单的外圆内方形状,实际上凝聚着东方文化的深刻智慧。
在为人处世上,我们也应努力做到“外圆内方”。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要融入周围的群体,而圆形象征着处世的灵活。与此同时,保持内心的坚定原则,方形代表着修身齐家的信念。因此,方圆之道的智慧被完美地浓缩在了这枚小小的铜钱之中。
发布于:天津市